春节刚过,一份重磅的《行动方案》在山东出台——《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
北上对接京津冀,南下辐射长三角,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如果要在这条连接线上找到一个最重要的山东城市,那非省会济南莫属。
事实也正如此,仔细梳理这份《行动方案》,作为最关键板块的6个方面21项重点任务里,有5个方面,7项任务出现了济南的身影,是山东16市里被“点名”最多的。
我们来一项项梳理看。
在共建共享高能级科创平台方面,近几年在科技创新领域着墨颇多的济南收获满满:高标准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国科研究院,推进空天信息大学建设,加快推进合肥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
在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方面,《行动方案》提出,支持济南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探索与长三角地区联合发布未来产品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
在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方面,为京沪磁悬浮高速铁路(山东段)预留廊道空间,拓展济南机场国际航空运输网络被纳入议事日程;
在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确提出要支持济南借鉴上海城市大脑建设经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化拓展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功能;
在加强开放平台载体合作方面,《行动方案》鼓励济南都市圈与长三角地区都市圈互动合作,为去年才印发的《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进一步丰富了内容;
在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行动方案》提出要发挥济南国际陆港等载体平台集聚作用,全力支持济南申建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加快打造上合通道、过境通道、沿黄陆海大通道;
在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方面,支持济南建设生态环保产业集群,打造一批生态环保产业特色园区;
可以说,在这些重点任务的加持之下,济南已不再满足于做地理意义上的“中间站”,而是要做沟通京津冀-长三角的黄金走廊;不再局限于产业转移的“承接者”,而要扮演科创网络的“编织者”。从更大视角看,未来的济南所做的是北接京津冀的政经动脉,南融长三角的产业血脉,东联青岛的蓝色产业雄心,西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长卷。
去年,济南都市圈成为北方第五个、黄河流域第三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行动方案》的出台,将为济南及其辐射的都市圈水平提升带来关键支撑,与青岛都市圈分别牵头驱动山东东西两翼,成为全省协同发展的核心发动机。同样,作为南北经济区块中间的省会城市,《行动方案》赋予济南的任务,也并非只是“任务”,而是结合济南总体发展布局所规划的能级跃升方案,其关乎山东发展战略的倾斜与转移,关乎一系列的实质性发展利好,也关乎新时期强省会都市圈引领探索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与挑战。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行动方案》出台前后,济南的主政者曾先后一南一北走访推介——去年11月,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带队在上海考察走访部分重点企业,对接洽谈项目;今年2月,济南市委书记刘强率队赴北京市,走访部分金融机构和京东集团等企业总部。
这何尝不是一种呼应 ?
城市的嬗变,总需借他山之石。《行动方案》告诉我们,正重塑“强新优富美高”愿景的济南早已不再固守“一城泉水半城湖”的静谧,而是以枢纽的姿态,将自己融入国家战略的宏伟布局。或许,这正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深意。然而,跳出“省会经济圈”舒适区,在更广阔的坐标系中寻找动能的挑战同样存在。如何避免“虹吸效应”下的资源流失?怎样平衡“强省会”战略与都市圈发展协同?这些问题仍需在实践中求解。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济南将发展坐标系转向“国家战略交汇点”,这座城市的命运已与更大尺度的空间重组紧密相连。
济南,未来可期!(来源:公众号姬望平)